蘇城“小綠車”已經頗具規模。截至目前,蘇州市區共有公共自行車站點3063個,投放“小綠車”6.5萬輛,日均借車達15萬次,站點規模和使用量均處于全國前列;廣大市民在100米范圍內就能找到“小綠車”,切實解決短途交通接駁所需,打通出行“最后一公里”;綠色出行帶來的綠色效應明顯,13年“減碳”約達107萬噸。
引導綠色低碳出行方式重在累積點滴之功。“小綠車”是蘇州人對蘇城運營的公共自行車的形象稱呼,始于2010年,堪稱“共享單車”的“老前輩”。剛起步時,“小綠車”只有11個站點、200輛車,對于人們出行方式的影響微乎其微,但大方向找對了,后續的發展空間也就打開了。
形成綠色低碳出行方式需要善于緊跟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步伐,因勢利導,趁勢而上。回望“小綠車”的增長曲線,與蘇州軌道交通建設的步伐一致。2012年4月,軌道交通1號線試運營,蘇州邁入了“軌交時代”。從軌交破冰,到軌交織網,再到軌交加線密網,蘇州市民“綠色出行”的大格局得以確立,對于包括“小綠車”在內的短駁交通工具需求也越來越旺盛,“小綠車”的發展壯大也迎來了“黃金期”。
養成綠色低碳出行方式要求投運的公共自行車“內外兼修”,與時俱進,持續提升吸引力。剛開始時,老式的“小綠車”比較簡單,騎行的舒適感不夠。13年來,蘇城“小綠車”租賃系統硬件、軟件經歷了7次升級改造,2015年改版加裝了減震裝置;2018年改良了材料、減輕了車身重量、升級了藍牙鎖技術等,騎行性能不斷提檔升級。蘇州在全國率先推出公共自行車“掃碼租車”服務,實現了“蘇周到”“蘇州微城管”“永安行”“支付寶”等多渠道掃碼租車,市民租車、還車更便捷、更智能化。與此同時,通過搭建大數據管理平臺,對于嚴重制約“小綠車”使用效率提升的“潮汐現象”,已經找到有效的緩解良方。
值得指出的是,蘇城“小綠車”之所以能成“大氣候”,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始終堅持因地制宜、因城施策,不“跟風”隨大流。從國內不少城市的情況來看,從2016年至今,共享單車行業,經歷了野蠻生長、資本整合和精細化運營的挑戰三部曲,而蘇城“小綠車”則一直堅持走自己的路,既沒有“大干快上”,也沒有“由亂而治”,而是保持著平穩有序健康發展,其中的成功經驗值得總結。
(蘇報融媒評論員 金根)